少年的我們——敢於向校園欺淩說:“不”!

作者:馮雪婧 來源:點擊數: 編輯:Admin發布時間:2019-12-10-09:07

校園本是靜美之所,然而這片靜土也染上了血腥。如果任由這種校園欺淩發展下去,那無疑會在青少年中間造成一種不良的暗示:邪惡比正義更有力量,武力比智力更有價值。這是相當危險的,所以要拒絕校園欺淩。

 

12月3日,我校四年級全體師生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麵的主題年級會——對校園欺淩大聲說:”不!”

 

 

此次年級會,由四年級年級組長馮雪婧老師主持。馮老師用客觀的事例,告訴所有孩子們校園欺淩的可怕之處:其施暴者是孩子,而受害者也是孩子。對施暴者來說,其過早染指了不良惡習,日後的成長令人擔憂。而對受害者來說,這樣的經曆無疑是一場夢魘,很容易留下永久的傷痕。

 

 

看到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欺淩事例,馮老師用溫和的語言,循循善誘讓孩子們打開心扉分享經曆和感受:

 

 

 

“同學給我起外號,我不喜歡。”

“我以前的好朋友突然不和我講話了,我很難過。”

“課間,他和我玩得時候,推了我一下”

......可幸的是,這些小煩惱並不是欺淩。

 

馮老師接著告訴孩子們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欺淩:

 

 

校園欺淩常見情形: 

1.索要錢物,不給就拳腳相加; 

2.以大欺小,以眾欺寡; 

3.為了一點小事,大打出手; 

4.同學之間因“義氣”之爭; 

5.不堪長期受辱,以暴製暴。

 

孩子們和老師合作模擬演繹了校園中可能發生的情景,馮老師在表演的過程中見招拆招,告訴孩子如何破解這些難題。

 

 

 

生動的表演引發了孩子們的思考,原本熱鬧的課堂漸漸安靜下來。孩子們認真聆聽,仔細思考:如何遠離校園欺淩,保護自己。

 

 

孩子們爭先表達自己的想法,馮老師表揚了孩子們的善思,並總結了預防欺淩的辦法:

 

不能“怕”字當頭。在遇到勒索、敲詐和毆打時不害怕,要敢於抗爭。有效防範校園欺淩的第一要訣就是“不怕”。但是要注意避免激發對方欺淩升級,導致眼前吃虧。

 

要及時報告。我們提倡在“不怕”的前提下與之抗爭,但不意味著逞一時之勇,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。因此,在遇到勒索、敲詐後要及時向學校、家長報告。

 

要搞好人際關係,強化自我保護意識。這也是防範校園欺淩的一條途徑。一個有廣泛、良好人際關係的學生,就不容易成為勒索、敲詐和毆打的對象。

 

要慎重擇友。要對學生的交友進行教育,鼓勵多交品德好的朋友,多交“益友”,不交“損友”,對已經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,但不宜鼓動或煽動其找人來報複,以免引起更大的爭端。 

 

活動最後,馮老師代表老師表態:“我要做一個溫和的老師,不用憤怒解決問題!”

 

孩子們在老師的榜樣作用下,堅定地立下了自己的誓言:“我承諾,關愛同學,做溫和的同學,不讓校園霸淩發生在我們身邊。”

 

 

編輯:星子

撰文:馮雪婧

供圖:馮雪婧、四年級組老師

審編:韓小涵